可提前15年预知痴呆风险 复旦团队发现重要血浆生物标志物

[综合] 时间:2024-05-02 04:10:02 来源:谦恭下士网 作者:探索 点击:150次

  发布的可提研究成果。    本文图片 复旦大学研究团队供图

  你能想象仅凭一滴血的前年检测化验,就知道患上痴呆症的预知风险有多高吗?通过血浆的蛋白检测,人类可提前15年预知痴呆发病风险。痴呆不久的风险复旦发现将来,人们从血检报告单上,团队就能提前知道有多大几率患上痴呆症。重血志物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冯建峰教授、浆生程炜研究员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团队展开联合攻关,物标采用大规模蛋白质组学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发现了预测未来痴呆风险的可提重要血浆生物标志物,可提前15年预测痴呆发病风险,前年对痴呆高危人群的预知筛查和早期干预具有重大意义。

  北京时间2024年2月13日凌晨,痴呆这一研究成果以《血浆蛋白质组学预测健康成年人未来痴呆风险》(Plasma proteomic profiles predict future dementia in healthy adults)为题,风险复旦发现发表在《自然·衰老》(Nature Aging)。团队

  研究发现:1463种血浆蛋白质与新发ACD、AD和VaD的关联。

  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1463种血浆蛋白组学数据

  研究团队指出,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代表的痴呆症,已成为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和经济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在临床症状出现前,痴呆症存在数年甚至数十年的隐匿期,15-20年可能无症状,早期表现容易与正常老化相混淆。当患者出现显著认知行为障碍等症状,前往医院就诊时,疾病往往已进展到中晚期,错过干预的最佳时期,医生也束手无策。

  在这项研究中,团队研究运用AI for science(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下文简称AI4S),采用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的基于社区队列的蛋白质组学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对1463种血浆蛋白组学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建模,发现GFAP、NEFL和GDF15三个蛋白与新发全因痴呆(ACD)、新发阿尔茨海默病(AD)和新发血管性痴呆(VaD)三种常见痴呆类型的风险有显著关联,并且LTBP2也与痴呆发病关联密切。

  “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AI4S的研究范例,基于数据驱动的思想,我们构建出高精度的痴呆风险预测模型,这是理工医交叉融合的突破进展,对推动精准医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冯建峰介绍,与以往类似研究使用采用的小样本量横断面设计不同,此次复旦团队运用大样本、长时间的纵向数据,从中提炼有用的模式、趋势和关联信息,强调让数据“说话”。

  团队使用大样本队列数据,对52645名非痴呆成年人的血液数据进行跨度超过中位数14年的追踪分析,参与者中后来有1417位被诊断为新发全因痴呆(ACD),691位被诊断为新发阿尔兹海默病(AD),285位被诊断为新发血管性痴呆(VaD)。团队通过基于抗体的Olink测定技术进行统一测定量化,对每个血液样本检测了包含心脏代谢、炎症、神经和肿瘤四个面板上的1463种血浆蛋白,并运用Cox模型和机器学习算法开展建模分析,最终识别出GFAP、NEFL和GDF15等对痴呆预测极具价值的血浆生物标志物。

  不同血浆蛋白水平与疾病临床进展风险的关联。

  探讨将相关检测加入体检项目的可能性

  为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研究团队将蛋白质筛选过程转化为一个优化组合的数学问题。通过运用信息增益和轻量提升机等基于机器学习的算法,成功挖掘出对早期识别痴呆最为有效的蛋白质组合。这些算法不仅考虑了单个蛋白质的作用,还充分考虑了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效应,从而可实现更高精度的预测。为确保模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团队在不同亚组人群中进行多重验证,模型均表现出良好的预测性能,为痴呆症的早期识别提供了有力工具。

  “血液学检测方便无创、价格低廉,可作为临床前阶段对广大人群进行早期风险筛查的理想工具。”程炜解释说,现在团队发现蛋白组学与脑疾病风险间的关联,通过验血,就有望辅助临床医生尽早识别痴呆高危患者,尽早干预,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郁金泰同时表示:“这次发现的重要血浆生物标志物,为血液学检测从研究到临床的过渡提供新的理论基础。而且我们这次建立的模型更加简便、易获取、易于普及,无论是短期痴呆发病风险还是十余年后的痴呆发病风险,都能做到很好地预测。”

  随着这项研究的发布,距离应用于普通民众痴呆症风险检测还有多远?

  上述研究团队介绍,如果一切顺利,半年后可应用到临床检测,筛查出高危人群。目前,部分体检医疗机构已主动与团队取得联系,探讨将相关检测加入体检项目的可能性。下一步,团队还将围绕我国的痴呆症风险人群队列开展数据采集和交叉验证,针对我国人群队列的基线水平对相关数据作出矫正,开发出最适合我国人群队列的痴呆症风险预测数据模型。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陈斯斯

编辑: 赖小惠纠错:171964650@qq.com

  • 春节假期 这个工地200多名建设者铆足劲头抢进度

    春节假期 这个工地200多名建设者铆足劲头抢进度

  • 戏韵声声贺新春 天一阁里“齐乐龙龙”

    戏韵声声贺新春 天一阁里“齐乐龙龙”

  • 人从众!甬城热闹非凡

    人从众!甬城热闹非凡

  • 年会上喝下一瓶白酒 28岁小伙转身进了ICU

    年会上喝下一瓶白酒 28岁小伙转身进了ICU

  • 春节期间怎么吃才健康?权威解答来啦

    春节期间怎么吃才健康?权威解答来啦

  • 春运路上 听听他们带了哪些宁波特产回家

    春运路上 听听他们带了哪些宁波特产回家

  • 南塘老街摆出百米长龙宴

    南塘老街摆出百米长龙宴

中国宁波网首页 新闻中心首页
  • 一晚上10人紧急送医 严重可致死!浙江医生:极其危险

    一晚上10人紧急送医 严重可致死!浙江医生:极其危险

  • 26℃到0℃!宁波气温将反转 今天夜里有一次弱降水过程

    26℃到0℃!宁波气温将反转 今天夜里有一次弱降水过程

  • 航运巨头福茂集团董事长赵安吉车祸去世 年仅50岁

    航运巨头福茂集团董事长赵安吉车祸去世 年仅50岁

  • 前景可期!宁波计划启动第四批省级未来乡村建设
  • 慕了!这位宁波阿姨退休十多年 把生活过成了...
  • 今年存款利率会怎么走?业内人士:大概率还会降
  • 春节“放肆”不要紧?宁波已有不少人因它被...
  • 春节我在岗 | 春节假期 200多名建设者铆足劲...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本地看点
  • 春节档过半 宁波超83万人次进影院
  • 春节我在岗|"95后"机场指挥员"小确幸"
  • 春节我在岗|一名家庭医生的正月初四
  • 正月初五宁波"花式"过节攻略来了
  • 正月里打卡宁波帮博物馆 感受百年风华
  • 祠堂祭祖 父辈千里之外年年奔回来的故乡
明州论坛/甬城晨笔
  • 陈戌源案的血泪教训要好好汲取
  • 劝君常读警示录
  • 高水平建设质量强市
  • “尔滨”宠溺“南方小土豆”:摸准了服务业的真谛
  • “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就是为企业减负
  • 让更多村民乐享“村晚”大餐
  • 点上调研 面上破题
  • 乡村“出海”促进交流互鉴
  • 沐春风

    沐春风

  • 龙年贺岁

    龙年贺岁

茶座/文摘
  • 吴启钱:唯有谦卑
  • 桂晓燕:龙的特殊和神奇
  • 陈鲁民:范纯仁的“食谱”
  • 陈鸣达: 滕头村魅力,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 阴 冰:以务实之举纠治形式主义顽疾
  • 黄奇帆:新质生产力制造业的方向
  • 刘俏:发展与高质量发展高度适配的科技金融
  • 李瑞德 潘玉腾:“四下基层”的哲学意蕴和文化底色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看天下 看宁波

可提前15年预知痴呆风险 复旦团队发现重要血浆生物标志物

稿源: 澎湃新闻 2024-02-14 10:54:03

  发布的研究成果。    本文图片 复旦大学研究团队供图

  你能想象仅凭一滴血的检测化验,就知道患上痴呆症的风险有多高吗?通过血浆的蛋白检测,人类可提前15年预知痴呆发病风险。不久的将来,人们从血检报告单上,就能提前知道有多大几率患上痴呆症。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冯建峰教授、程炜研究员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团队展开联合攻关,采用大规模蛋白质组学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发现了预测未来痴呆风险的重要血浆生物标志物,可提前15年预测痴呆发病风险,对痴呆高危人群的筛查和早期干预具有重大意义。

  北京时间2024年2月13日凌晨,这一研究成果以《血浆蛋白质组学预测健康成年人未来痴呆风险》(Plasma proteomic profiles predict future dementia in healthy adults)为题,发表在《自然·衰老》(Nature Aging)。

  研究发现:1463种血浆蛋白质与新发ACD、AD和VaD的关联。

  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1463种血浆蛋白组学数据

  研究团队指出,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代表的痴呆症,已成为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和经济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在临床症状出现前,痴呆症存在数年甚至数十年的隐匿期,15-20年可能无症状,早期表现容易与正常老化相混淆。当患者出现显著认知行为障碍等症状,前往医院就诊时,疾病往往已进展到中晚期,错过干预的最佳时期,医生也束手无策。

  在这项研究中,团队研究运用AI for science(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下文简称AI4S),采用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的基于社区队列的蛋白质组学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对1463种血浆蛋白组学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建模,发现GFAP、NEFL和GDF15三个蛋白与新发全因痴呆(ACD)、新发阿尔茨海默病(AD)和新发血管性痴呆(VaD)三种常见痴呆类型的风险有显著关联,并且LTBP2也与痴呆发病关联密切。

  “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AI4S的研究范例,基于数据驱动的思想,我们构建出高精度的痴呆风险预测模型,这是理工医交叉融合的突破进展,对推动精准医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冯建峰介绍,与以往类似研究使用采用的小样本量横断面设计不同,此次复旦团队运用大样本、长时间的纵向数据,从中提炼有用的模式、趋势和关联信息,强调让数据“说话”。

  团队使用大样本队列数据,对52645名非痴呆成年人的血液数据进行跨度超过中位数14年的追踪分析,参与者中后来有1417位被诊断为新发全因痴呆(ACD),691位被诊断为新发阿尔兹海默病(AD),285位被诊断为新发血管性痴呆(VaD)。团队通过基于抗体的Olink测定技术进行统一测定量化,对每个血液样本检测了包含心脏代谢、炎症、神经和肿瘤四个面板上的1463种血浆蛋白,并运用Cox模型和机器学习算法开展建模分析,最终识别出GFAP、NEFL和GDF15等对痴呆预测极具价值的血浆生物标志物。

  不同血浆蛋白水平与疾病临床进展风险的关联。

  探讨将相关检测加入体检项目的可能性

  为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研究团队将蛋白质筛选过程转化为一个优化组合的数学问题。通过运用信息增益和轻量提升机等基于机器学习的算法,成功挖掘出对早期识别痴呆最为有效的蛋白质组合。这些算法不仅考虑了单个蛋白质的作用,还充分考虑了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效应,从而可实现更高精度的预测。为确保模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团队在不同亚组人群中进行多重验证,模型均表现出良好的预测性能,为痴呆症的早期识别提供了有力工具。

  “血液学检测方便无创、价格低廉,可作为临床前阶段对广大人群进行早期风险筛查的理想工具。”程炜解释说,现在团队发现蛋白组学与脑疾病风险间的关联,通过验血,就有望辅助临床医生尽早识别痴呆高危患者,尽早干预,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郁金泰同时表示:“这次发现的重要血浆生物标志物,为血液学检测从研究到临床的过渡提供新的理论基础。而且我们这次建立的模型更加简便、易获取、易于普及,无论是短期痴呆发病风险还是十余年后的痴呆发病风险,都能做到很好地预测。”

  随着这项研究的发布,距离应用于普通民众痴呆症风险检测还有多远?

  上述研究团队介绍,如果一切顺利,半年后可应用到临床检测,筛查出高危人群。目前,部分体检医疗机构已主动与团队取得联系,探讨将相关检测加入体检项目的可能性。下一步,团队还将围绕我国的痴呆症风险人群队列开展数据采集和交叉验证,针对我国人群队列的基线水平对相关数据作出矫正,开发出最适合我国人群队列的痴呆症风险预测数据模型。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陈斯斯

编辑: 赖小惠

纠错:171964650@qq.com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